北京数字精准医疗科技有限公司CEO迟崇巍独家采访视频
“当时外科医生、医院的主要领导、我们的技术人员,都在现场针对乳腺癌肿瘤患者进行第一例精准诊疗。当我们在术中看到肿瘤所在的位置时,在场的所有人都非常、非常兴奋。”迟崇巍回忆到。这是北京数字精准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DPM)的团队通过分子影像设备第一次进行临床应用时的场景。
这不仅是一个团队的成功,更是开启了在外科手术室里面,医生可以利用细胞分子水平成像的新篇章。
说它是“革命性的进步”也不为过,因为在这项技术出现以前,对于该类外科手术对肿瘤的定位、切缘,以及微小病灶的探查等工作,更依赖于医生的主观经验和判断,但现在先进的分子影像技术可以帮助医生进行更加精准的诊疗。带给了病人更多的希望和恢复的可能。
那么什么是分子影像技术呢?很简单,其实就是在临床应用的过程中,如何实现肿瘤的精准显像和显影。再简单一点说,就是如何发现这个肿瘤,并且给它一点“颜色”看看。
但它同时也很复杂。因为在手术室里面光线环境是非常复杂的,里面有无影灯,有对患者的其他照明,这对于光的应用要求是极高的。而分子影像实际上是一种微弱的光学信号,这种荧光只有环境光的10的负9次方的量级,是极其微弱的一种光源和光线,如何对它进行有效的采集,并且规避掉其他光源的干扰,一直都是该领域最具挑战性的难题。
DPM所做的工作就是基于此,解决复杂的光源环境,围绕着肿瘤,开展一系列的工作和产品的研发,通过给这些肿瘤以“标记”,更好的服务于医生,服务于临床,服务于肿瘤患者。
“让手术更精准,让患者更健康”,DPM一直将这句话放在公司任何显眼的位置上,而这看似轻描淡写的一句“精准”,他们却为此蛰伏了近20年。
自2003年起,DPM就开启了分子影像理论方法的研究,并在不断积累和创新过程中,一步一步坚实的走出了属于自己的一条路。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如今的他们依旧对于“精准”有着高要求,严标准,公司正大跨步的前行。创新的同时,坚守着自己的初心,一次次的更迭人们对“精准医疗”的认知。
以下是DPM公司CEO迟崇巍先生接受「国新基金新媒体」的独家采访实录。
[ 关于创业 ]
“精准,一方面是最大程度的去除,一方面是最大程度的保护”
Q :DPM公司自2016年创立至今已近五年的时间,从0到1,创业维艰,关键的发展节点有哪些?
迟崇巍:我们确实是从2016年正式开始产业化方面工作的,但在此之前,我们已经进行了长达近20年的技术研发工作。
在一些关键的技术领域里面,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研发工作。科学院自动化所从2003年时就开始进行了分子影像理论方法的研究,到2006年开始陆续得到了包括国家基金委、自然科学基金仪器专项、科技部“973”项目、支撑计划等一系列国家重大项目的支持,从理论方法、关键技术到设备研发这一系列的研发工作,逐渐形成了深厚的积淀。
2016年,在响应国家鼓励创新创业的号召下,我们成立了北京数字精准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开始产业化的推进工作,其中包括从产品的研发到市场活动,再到产品注册拿证以及上市后的销售和推广等工作。在这期间取得了一系列里程碑式的、阶段性的成果,包括拿到了国家药监局颁布的“标志着国内首创、国际领先,具有完整的自主知识产权和显著的临床价值”的国家创新医疗器械,这也是国内分子影像领域的第一个创新医疗器械。后续拿到注册证以后,在临床方面开展了多中心的临床研究,以及在临床应用方面也取得了良好的成果和临床效果。
Q:DPM孵化于中国科学院分子影像重点实验室,在国内外获得多项发明专利和科技创新奖。从技术突破的角度讲,主要的难点是什么?就国际国内该领域来说,处于什么样的领先水平?
迟崇巍:分子影像的概念是1999年提出来的,目前在国际上也是一个新兴的医学影像技术和方向,正处于临床转化和临床应用的阶段。在我们拿到美国授权的发明专利以及在发表临床应用的文献、文章上,都收获了首次临床研究与临床应用的高度评价,这代表着我们处于“领跑、跟跑、并跑”里面的领跑阶段。
当然这个技术也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因为在手术室里面光线是非常复杂的,这里面有无影灯,有患者的其他的照明,对于光的应用要求是很高的。而分子影像实际上是一种微弱的光学信号,这种荧光只有环境光的10的负9次方的量级,是非常微弱的一种光源和光线,如何对它进行有效的采集,并且规避掉其他光源的干扰,在技术上一直是极具挑战性的。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前期的一些光学设计、图象处理算法这类研究,使我们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的技术壁垒,包括国内外几十项发明专利、日内瓦发明博览会的金奖,以及国内科技进步奖等一系列奖项。
而且分子影像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领域,包括理论方法,比如算法、数学方面的研究,以及物理学、化学、工程,生物医学等学科的内容,所以我们的团队也是一个多学科交叉、多学科融合的团队。
Q :DPM的慧眼、智眼、超眼等术中光学分子影像导航设备和技术,已经在全国各地成功助力多例手术的实施,提高了手术质量,更是造福了患者。看到技术真正地造福于人、对社会产生了真正的价值,作为科研工作者,您的感受是怎样的?
迟崇巍:我现在还清晰的记得,设备第一次在进行临床应用时的场景:当时包括外科医生、医院主要的领导、我们的技术人员,在现场针对乳腺癌肿瘤患者进行第一例精准诊疗。当时在术中看到了肿瘤所在的位置,所有人都非常兴奋。因为这开启了在外科手术室里面,医生可以利用细胞分子水平成像的新篇章。
这对于整个外科其实是一个革命性的进步,原先可能更依赖于医生的主观经验和判断,但现在通过计算机、先进分子影像技术,它可以在外科手术室里面进行精准的判断,包括肿瘤的定位、切原,以及微小病灶的探查等。这对于患者的愈后,以及患者总体5年生存期的提升都有显著的帮助。
Q :创新是企业的核心,对于精准医疗企业来说尤其如此。DPM下一个创新突破方向是什么?
迟崇巍:除了设备、仪器方面的创新以外,我们在新型药物的研发方向以及分子影像的分子探针上也进行了创新和探索,包括我们在靶向胶质瘤、靶向膀胱癌、靶向肝癌等方面也研发了一系列药物方面的分子探针和造影剂。这也使肿瘤患者的早期诊断和精准诊疗工作更上一层楼。
Q :分子影像技术犹如让医生从“模拟电视”时代迈入了“数字电视”高清时代,看得更清、导得更准。那么,除了应用于术中以外,还有哪些更广泛的应用场景和前景?
迟崇巍:精准不只是看得更清楚。首先肿瘤、要切除的位置和病灶要看得到、切得干净,同时还要尽可能的保护我们身体的正常组织,所以在临床的应用过程中,不光是肿瘤的显影,包括神经的显影、神经功能的保护,避免医源性的损伤,极大限度的保护患者的创伤,从而提高手术的精准程度。所以我认为精准其实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更大限度的去切除,清除有害的组织,同时也要最大限度的保护正常的组织,这样才能达到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精准的目的。
就发展前景和应用场景来说,分子影像是一个非常大的领域,不光光是针对微小病灶,对于早期的肿瘤检测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我们去年拿到的国家基金委的重大仪器专项,其实就是针对早期检测采用磁纳米粒子成像的方式,可以更精准的、更早期的显示出肿瘤,对于肿瘤患者,能够实施更加精准的诊断和检查。
Q :DPM的愿景是成为全球精准医疗产业引领者,DPM是如何看待精准医疗的未来趋势的?
迟崇巍:不光是在现有的诊断基础上进行提升,同时还需要创新新型的成像方法和成像的模式。其实对于成像的方法、技术、仪器设备,以及配套相应的造影剂、药物等等,都属于创新的一部分,想要成为一直走在前面的人,就需要有创新的精神、理论方法和一定基础,这样才可能走得更远、走得更快。
Q :在DPM,倡导的企业文化和科研精神是什么?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文化基因?
迟崇巍:其实对于这种创新、科技型的公司来说,创新就是企业的立足之本。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一方面积淀了创新的技术,另一方面也积淀了创新的人才,这对于未来创新的引领,以及创新的发展来说,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 关于个人 ]
抓住结论,尽力执行勇敢拼搏,努力创新
Q :如果向幼儿园的小朋友介绍DPM和您正在做的事情,您会怎样介绍?
迟崇巍:其实最通俗易懂的话,就是在临床应用的过程中,如何实现肿瘤的精准的显像和显影,如何发现到这个肿瘤。我们做的所有工作都围绕着肿瘤,开展这一系列的工作和产品的研发,也是希望能够更好的服务于医生,服务于临床,服务于肿瘤的患者。
Q :有哪些让您受益匪浅的工作或者生活习惯,并一直保持着?
迟崇巍:当天的事一定要有结论。包括我本人,我们的团队,在创业的阶段,都会面临着一系列有挑战性的问题,那这些问题怎么去解决,怎么来去有效的化解和梳理,这需要大家共同的努力、思索,并且进行一系列的推演、分析,这些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大量的精力,所以我们团队形成了一个非常好习惯,就是当天的事情一定要有一个结论,大家可以有争执,可以有不同的意见,但是达成了一致的共识以后,就要有力度的去执行,逐渐形成一个团队的作战实力和作战执行力。
Q :对于年轻的科技工作者来说,您有什么忠告?
迟崇巍:对于青年人,我觉得最大的优势其实就是有闯劲、不怕犯错,特别对于创业型的公司来说,这一个非常好的一个特征和特质。可能不是每一个创新都会有一个非常好的结果,但是如果没有创新,或者说是一直循规蹈矩的去做一些事情的话,无论是企业还是人生的发展,都可能会大不相同,所以说我觉得无论是年轻的企业家也好,或者说是科技工作者也好,保持一种创新的精神,保持一股闯劲,结果一定会好的。